关于新生儿

一. 新生儿黄疸:

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宝宝出生后2-3天内出现皮肤、眼球黄染,4-6天达高峰,足月新生宝宝可以在两周内消退,早产宝宝则需要3-4周消退。黄疸较轻的宝宝可局限在面部、颈部和躯干,颜色呈浅黄色,较重的可波及全身。除黄疸外,新生宝宝一般情况良好,吃奶、睡觉、大小便均正常。但也不是说所有的宝宝都一定会出现黄疸,一般足月宝宝有60%会有黄疸,早产宝宝有80%会出现黄疸。具体有以下特征:

1、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,或波及躯干,巩膜亦可黄染2~3日后消退,至第5~6日皮色恢复正常;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,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,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,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。   

2、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,重者颜色较深,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。   

3、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、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。   

4、新生儿一般情况好,无贫血,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,不发生核黄疸。   

5、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,可略延迟1~2d出现,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,可延至2~4周。 

通常新生儿没有超过4小时沉睡不醒,不吃奶,颜色黄的严重是没有关系的,但一旦有这些症状要及时联系医生。

二. 鹅口疮

 新生宝宝如果受到产道感染或是由于妈妈在哺乳时乳头没清洁、或妈妈的手指不干净引起的污染传播,就可能出现鹅口疮,该病又被称为雪口病、白念菌病,鹅口、雪口、鹅口疳、鹅口白疮,是由真菌传染,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。鹅口疮症状分轻度和重度的,轻症不影响宝宝吃奶,重症则可能让宝宝出现低热、拒食、吞咽困难的情况。只要将宝宝的被褥、玩具、洗漱用具等要定期消毒,婴儿鹅口疮是可以预防的。

发现小儿出生后,应经常查看小儿的口腔,若见舌上布满白屑,其状如鹅口或雪片者,或似奶块而不易擦去者,即是患了鹅口疮病。

      出生不久的小儿,常常会不明原因的哭闹、拒食。此时检查小儿的口腔,往往可以发现小儿的舌头或颊部有成片的雪白色乳凝状的斑片,这在医学上称为“鹅口疮”,又叫雪口。

  鹅口疮多见于周岁内婴儿或新生儿。这是因为婴幼儿抵抗力差,易通过食具、奶头等途径受霉菌感染。鹅口疮多发生在口腔内舌、颊和软腭处。初起时常在舌面上出现白色斑膜,继而蔓延到牙龈和颊外。发病处有斑片白膜,周围粘膜充血。发病时口腔有灼热刺疼和干燥感。 症状严重时斑膜可波及咽喉、气管或肠道粘膜,有时可引起发热、呼吸困难或腹泻。

对鹅口疮的防治方法主要有:

  1、乳母讲究卫生,喂奶前用温开水洗乳头,必要时喂奶前后用2%的苏打水涂抹乳头。

  2、婴儿食具奶瓶必须要清洁卫生,定期煮沸消毒或热开水浸泡。

  3、做好婴幼儿和体弱久病者的口腔卫生,经常用温盐水或2%苏打水清洗口腔,使霉菌不易生长和繁殖。

  4、发病后,可用消毒棉签沾2%苏打水清洗患处后再涂2%龙胆紫,每日3次-5次。轻症者2次-3次即愈。同时给患儿口服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。

  5、病情严重者可遵医嘱服制霉素或外涂制霉菌素液(制霉菌素50万单位加5毫升冷开水)。

三. 新生儿吐奶:

首先要弄清楚宝宝是病理性吐奶,还是生理性溢奶,这两者的含意不同,原因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.病理性吐奶的量比较多,可发生在喂奶后不久,或半小时以后,吐奶前孩子有张口伸脖,痛苦难受的表情.。生理性溢奶则量少,多发生在刚吃完奶时,一般吐出一,两口即止.吐奶是婴儿常见的现象。

宝宝吐奶是普遍常见的现象,大多数的宝宝都存在这种问题。吐奶的量比较多,可发生在喂奶后不久,或半小时以后,吐奶前孩子有张口伸脖、痛苦难受的表情。溢奶则量少,多发生在刚吃完奶时,一般吐出一、两口即止。

新生儿吐奶严重有生理病理的原因,宝宝的胃容量小,食管肌肉的张力低,食物很容易吐出。也可能是感冒便秘等引起,喂养姿势不对,喂奶过快,过早添加辅食等也是造成新生儿吐奶严总的原因。

减少吐奶的7大守则

1、适量喂食,切勿过多。

2、少量多餐,以减少胃部所承受的压力。

3、每次喂奶中及喂奶后,让宝宝竖直趴在大人肩上,轻拍宝宝背部。

4、喂奶时不要太急、太快,中间应暂停片刻,以便宝宝的呼吸更顺畅。

5、奶瓶开孔要适中。

6、在喂食完毕后,不要让宝宝马上平躺,先把上半身挺直坐一会儿,并轻拍其背部。在躺下时,也应将宝宝上半身垫高一些,最好是右侧卧,这样胃中的食物不易流出。

 

 

消息订阅